漢學系概況
中秋佳節:寄相思於 明月,承文化之薪火

金秋十月,丹桂飄香之際。當銀蟾滿輪懸於蒼穹,清輝遍灑校園庭宇之際,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。這一承载著中華民族千年情思與文化底蘊的傳統節日,不僅是家人團聚的溫馨時刻,更是海內外華子傳承文化、寄託鄉思的精神紐帶。對於正在深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各位同學而言,中秋節恰如一本立體的「文化課本」,讓我們在賞月、品餅、敘舊之間,感悟古人的生活智慧與精神追求。
溯源中秋:從古老祭月到全民佳節
中秋之俗,由來久矣。據文獻記載,早在商周時期,古人便有「秋夕祭月」之儀 —— 秋日農事豐收,人們設案擺供,向月神祈福,感謝天地滋養,祈求來年豐稔。此時的祭月,尚屬禮制性的國家儀典;至魏晉南北朝文人將賞月與詩文創作相結合,謝靈運詠月詩篇、陶淵明‘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’之秋意,皆為中秋注入文學氣質;而到了唐宋,中秋節逐漸從宮廷走向民間,賞月、飲酒、品餅成為全民習俗。蘇東坡一句「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」,道盡了中秋的哲思與浪漫;辛棄疾「東風夜放花千樹,更吹落、星如雨」,則描繪出中秋夜市井的繁華熱鬧。明清以降,中秋節的慶祝形式更趨豐富,兔兒爺、燈籠、桂花酒等元素陸續融入,最終形成了今日我們所熟知的節日樣貌。

習俗尋蹤:一輪明月牽起萬般風情
中秋之美,在於其濃郁的民俗風情,每一地的習俗都承載著獨特的文化記憶。「賞月」是中秋的核心習俗,古人認為中秋之月「最圓、最亮、最清」,故有「中秋賞月,天涯共此時」之說。無論是在故鄉的庭院中,還是在異地的樓臺上,人們總會抬頭望見那輪明月,將思念寄託其間。「吃月餅」則是中秋的另一標誌,月餅圓形,象徵「團圓」,其餡料從傳統的五仁、蓮蓉,到現代的冰皮、流心,雖不斷創新,但其「團圓」的寓意從未改變。此外,各地還有獨具特色的習俗:江南一帶有「走月亮」之俗,婦女們結伴而行,賞月遊園,祈求平安;廣東地區有「樹中秋」之舉,人們在樹上懸掛燈籠,燈火輝煌,如繁星點點;福建等地則有「博餅」活動,以骰子擲彩,贏取月餅,增添節日樂趣。這些習俗雖異,卻共同演繹著中秋「團圓、和諧、祈福」的文化內核。

文化深蘊:中秋裡的中華精神
中秋節不僅是一個節日,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,蘊含著深厚的精神內涵。其一,是「團圓和睦」的情感追求。中秋所重的「團圓」,從不局限於血緣家人,亦包含了同袍同學間的相守相伴。這種對「相聚之暖」的珍视,正是中華民族重情誼、尚和諧的體現。其二,是「天人合一」的自然觀。古人賞月、祭月,並非僅為娛樂,而是將自身置於天地之間,感悟「月有阴晴圓缺,人有悲歡離合」的自然規律,體會「天道運行,生生不息」的道理,這種尊重自然、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,對今日的生態文明建設仍有啟示意義。其三,是「思鄉懷遠」的家國情懷。從李白「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」的鄉愁,到杜甫「露從今夜白,月是故鄉明」的感慨,中秋之月總與「故鄉」「祖國」相連。對於身處異地的我們而言,中秋的明月是故鄉的牽念,是文化的印記,這種情懷跨越山海,將每一個心繫中華的人緊緊團結在一起。
「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。」今年的中秋月,依舊明亮;中華的中秋文化,歷久彌新。願各位同學在這個佳節裡,既能與同窗相伴共享佳節之樂,也能在賞月品餅之間,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與熱愛,讓中秋的文化薪火,在我們手中代代相傳,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!


%20(Transparent)%20(1).png)